從『霹靂男兒』中的花瓶醫生,經過『紅磨坊』的裝可愛,到了『時時刻刻』的文學家吳爾芙,妮可基嫚總算以精湛的演技證明自己。當年華漸漸老去,她有無可能更上層樓,如梅莉史翠普一般,散發出睿智的魅力,著實令我期待不已。
『雙面翻譯』被歸類於懸疑驚聳,懸疑是有一些,驚聳倒不是太大。導演與男女主角都是大卡司,音樂、音效跟場面都不差,娛樂效果不錯。不過節奏不是很順暢,我試著重新建構一下劇情,看看是否是編劇的問題。
故事的主軸是非洲小國的獨裁領袖在聯合國的演講裡安排了假暗殺以此作為合理化政權的訴求。影片開頭跟中間分別幹掉了兩個反對派的領袖。巧合的是開頭被幹掉的分別是女主角席薇亞的前男友跟弟弟(妮可在影片中看起來還年輕,所以比較像是兄妹),這也為後來席薇亞的行動預作伏筆。這個秘密剛好被懂得土話的口譯員,也就是席薇亞聽到了。於是美國的情報團隊當然要出場。另一個巧合是情報團隊頭頭,男主角托賓的愛妻剛好在一陣子前因車禍過世。
巧合沒什麼不好,人生無處不巧合,但看如何運用。劇情中間有一段是男女主角互陳心事,不過不是濃情蜜語,而是很嚴肅的討論恨與寬恕這個問題。托賓的老婆被蹩腳駕駛害的車禍喪生,他一點都不原諒肇事者。席薇亞的父母跟妹妹誤觸獨裁者軍隊埋的地雷因而身亡,席薇亞化悲憤為力量,進入聯合國促進和平。這樣的安排原本無妨,但是在席薇亞知道弟弟被殺害後劇情急轉直下,席薇亞決定親自對獨裁者正法。劇情很老套的是托賓對席薇亞勸降成功,問題就出在這裡。故事一路鋪陳的,是席薇亞即使父母妹妹喪生,但一直是理想主義,在家中最後一員被槍殺後卻被引爆,這個地方戲劇性不夠強,即使故事中花了一些時間交代她跟弟弟的感情。所以前面要安排的是她的和平主義必須看起來有點假,這個『有點假』單純由托賓說出來是不夠的。此外,托賓的心路歷程著墨太淺,勸降的時候,忽然間就不恨了,果真是對情報工作高度敬業?說服力太弱。
本片的敗筆也就在於從恨到不恨,以及從不恨到恨,心理的轉折太生硬,因此最後的高潮戲變的很單薄。行筆到此,發現最近上的產業分析課程果然有用,那就是影片主要的元素目的在於呼應結局,否則結構就會顯的鬆散。本片另有個小缺點,就是照相機跟可樂的置入性行銷太突兀,雖然不多,只看到兩個。人性的幽微,始終是藝術與哲學探討的主題。恨與不恨到底要如何選擇?To hate or not to hate, that is the question.
前天晚上在電影台看了"interperter"這部片,
ReplyDelete我是從中間切進去的,第一個鏡頭看到的是
Sylvia在街道上,跳上很拙的黃色摩托車,
後方一部車子在街道上挑釁她。
嗯...浮現我腦中第一個想法是...
這是什麼時代呀?街景似曾相似,
卻不該出現摩托車呀~~~
腦子大概有點不太靈活,這部片的節奏,
對我來說有點太快了。
嗯...應該是很精采的破案過程,
卻讓我覺得實在順利的有點扯。
警探明察秋毫~~~
「鑰匙放在提包中,一直不離身?」
Sylvia 馬上回答,是的。卻很快澄清...
「曾留在內務櫃中」-->找到值班人員
-->殺手身分曝光。
街頭巴士爆炸後....
警探自問:
「兩個反對黨領袖都死了,誰來暗殺?」
似乎已經暗示觀眾事件的真相。
不過我當時第一個想法是...
「一切都是美國人搞的鬼!!」
看完電影後,倒覺得有點開心...
在人造的想像世界,正義終究得以伸張!
曾經是熱血革命家,
為什麼會變成血腥鎮壓反對力量的獨裁者?
習慣了群眾的歡呼喝采後,
對於不一樣的聲音是不是更加難以忍受?
聯合國代表的是在國家之上的法律力量,
然而,
國家之內最底層群眾的聲音如何能被傾聽呢?
掌握權勢的獨裁者,
不僅得到了大聲對世界說話的機會,還能加以
利用,巧妙安排暗殺計畫,以塑造他的悲劇英
雄形象。逃避「集體正義」的制裁;
因此他能繼續他的獨裁,一言堂的統治。
而獻出生命的人,就只有一本筆記本上,
一個姓名,一個死因。
僅能發出微弱的聲音,whispering.....
===================================
「集體正義」如何能夠清明無垢?
易地而處,我能做什麼?
反躬自省,我做了些什麼?
===================================
雖然覺得最後一幕...
要獨裁者在槍口威脅下
念出那段懺悔文的表現手法挺拙劣的
倒能夠認同導演(似乎)想表達的意念....
對有罪的人能夠施加的最大的懲罰....
絶對不是死亡~~~
Castalia 於 July 18, 2006 02:03 AM 回應